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通知公告 >> 正文

【学党史 办实事】我校成功举办2021年大中城市人才联合招聘宿州分会场暨宿州学院2022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

发布者:zjc [发表时间]:2021-10-23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为深入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和省委、省政府“稳就业”“保就业”决策部署,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,10月22日上午,2021年大中城市人才联合招聘宿州分会场暨宿州学院2022届毕业生大型供需见面会在我校教育园区成功举行。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袁江林、市场信息部部长崔松革、发展培训部主任刘斌,宿州市人社局四级调研员谭晓硼、宿州市人才服务中心赵志、王剑、牛晓萍,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李亮等亲临现场指导工作。各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、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现场与参展单位对接交流,洽谈合作事宜,并指导毕业生求职签约。

双选会现场,李亮陪同袁江林一行深入招聘展位,同用人单位亲切交谈,详细询问企业发展状况、岗位需求、招聘要求,感谢他们前来招揽人才,希望他们能够选聘到适合企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的人才。同时,与毕业生深入交流,关切询问他们的求职意愿和就业进展,鼓励毕业生准确自我定位,主动担起社会和家庭责任,主动求职就业,充分利用好校园招聘会平台,把握就业机会,实现尽早就业。

创新“智慧就业”服务模式

我校高度重视此次线下招聘活动,拟定具体活动方案、疫情防控方案及安全预案,将工作做实、落细。第一时间发布邀请函,广泛邀请优质企事业单位参会,对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精细筛选,最大限度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。招生就业处和其他职能部门严把疫情防控关,对参会企业人员的身份信息、十四天的行动轨迹、体温信息、健康码进行了登记核查,对招聘会现场杀菌消毒,准备充足的防疫物资。

我校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,采用“智慧就业”服务模式,通过“安徽企事业单位校招平台”,用人单位报名、单位资质审核、供需见面会报名审核、现场签到等流程全部实现线上操作;参会毕业生通过小程序“安徽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”签到,可以提前了解企业需求和企业展位分布及招聘需求,毕业生投递简历实现了“线下”和“线上”投递两种方式,不仅方便了供需双方,更提高了效率和服务质量。

过万招聘岗位虚位以待

招生就业处从上千家用人单位中根据专业需求、岗位设置认真筛选,邀请审核了近300家优质用人单位入校招聘,提供约42000个就业岗位,其中国有企业46家。招聘专业涉及智能制造类、精密仪器类、网络通信类、化工材料类、金融贸易类、生物医药类、艺术设计类等相关专业。江苏高淳区、宁波北仑区、安徽省长丰县、宿州市人社部门组团70余家单位前来参会。

供需双向选择 现场气氛热烈

会场秩序井然、人头攒动,到场毕业生携带自荐书和简历,积极与招聘人员交流,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。各参会单位积极宣传,从薪资待遇、未来发展前景、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吸引学生眼球,并且大部分单位愿意接受毕业生实习。求职的学生纷纷投出简历,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初步的就业意向,也有被招聘单位当场录用。现场热烈的气氛还吸引了很多非毕业班的学生前来驻足聆听,提前了解企业招聘流程及要求,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。据统计,本次招聘会上招聘单位共收到毕业生投递简历2700余份,有近千名毕业生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。为提升招聘帮扶效果,本次招聘活动除了提供大量高质招聘岗位,还为毕业生免费提供各类就业创业公共帮扶服务。招聘会现场专门设立了政策解读专区,为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就业创业、应征入伍等政策解读,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求职综合素养。

直播“带”岗offer直达

本次供需见面会还推出了直播带岗的环节。通过“宿州新闻”抖音平台进行,邀请了电子商务、信息技术、生物科技、人工智能开发、建筑设计等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走进直播间,向求职者介绍企业发展历程、宣讲岗位需求、进行互动答疑,带领求职者“身临其境”感受企业文化。“毕业生直面企业HR”的线上招聘模式,打造了“企业—学生”面对面个性化就业场景体验。直播间观看人数达2.6万人次,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。

简历“问诊”为学生简历“开诊祛疾”

供需见面会本着为学生提供“送政策、送岗位、送信息、送指导、送服务”的就业“五送”服务。“简历问诊”就是此次招聘会“送指导”服务中的一项。在见会面现场,“简历问诊”成了一个“爆款”展区,一直都排着等候“问诊”的学生。资深就业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就业指导,解答毕业生在简历制作、面试沟通、职业生涯规划、自主创业等就业创业方面的困惑,为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保驾护航。

双选会还特别开辟了企业宣传展示区,精选了近30余家优质企业,运用电子屏等多媒体设备,对企业成就、发展前景、企业文化、人力资源管理、岗位需求、薪酬待遇、人才培养机制等情况进行现场宣传和展示。通过现场播放企业宣传片,直观向毕业生推送精准优质企业信息。

招生就业处将紧跟学校的就业工作安排,尽可能多渠道、多地域、多行业、多层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岗位,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。将继续加强与各地人社部门的沟通与合作,做好重点区域布局;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渠道、拓岗位,为2022届毕业生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。